窃取隐私的APP
小心手机里的短信、通讯录、通话内容、地理位置、照片……某些安装在你手机里的APP正想方设法窃取它。
文/王欣怡
【TechWeb报道】把钱和隐私放在一起让你选择,你会选择谁?
我猜陈冠希老师一定会选择后者。电影《窃听风云》中说“每个人的手机都是一部窃听器”,这绝非危言耸听,它正在上演现实版。小心了,窃听我们隐私的可能是你手机里一款不起眼的APP。
短信、通讯录、通话内容、地理位置、照片……这些都是我们的隐私,在此之前,TechWeb曾经报道过《收不到的10086短信》,介绍了扣费APP的操作模式,但事实上,窃取隐私更不容易被发现,危害程度也更高,虽然你暂时无金钱损失,却埋下了隐患,它随时可能成为一枚定时炸弹。
窃不算偷?更容易获利
“窃书不能算偷。”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曾这样为自己偷书的行为辩解。窃取隐私的行为,该如何定义?
用户小果是Android手机爱好者,然而让他困惑的是,手机里很多APP会获取在他看来并不相关的权限。“比如,一款单机小游戏,获取我的地理位置信息干什么呢?一款壁纸软件,获取我的地理位置又是想干嘛?”他担心,自己的隐私被窃取,存在不安全感。
与扣费不同,隐私被上传,由于数据较小,不需要花很多时间或流量,很难被用户感知。
首先了解下什么叫 “窃取隐私”。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的定义,窃取隐私是指用户在不知情或未授权的情况下,获取涉及用户个人信息的,据有隐私窃取属性,可能的行为包括:获取短信、彩信、邮件、通讯录、通话记录、通话内容、地理位置、本机手机号码、本机已安全软件信息、运行进程、各类账号信息、各类密码、用户文件内容、记录分析用户行为、获取用户网络交易信息、收藏夹信息、用户联网信息、用户下载信息,利用移动终端麦克风、摄像头等设备获取音频、视频信息等。
窃取的隐私,用来做些什么呢?
TechWeb了解到,窃取隐私的目的有很多种,主要是用来“卖钱”,客户主要包括三种:一是广告商,购买通讯录信息或地理位置信息,用于推送广告;二是短信诈骗集团,购买通讯录诱导用户汇款;三是私家侦探公司或有监听需求的用户,购买短信、通话记录、地理位置、音频等信息,或直接购买间谍软件,用于监听目标用户。
此外,这些隐私信息还可能用于积累公司信息库,或暂时不会做任何事情,隐藏性强。
据行业内人士向TechWeb透露,一款Android平台上的间谍软件,一个月的使用费用上千元,继续使用则要续费。有专家称,目前每年被窃取隐私的手机用户超过千万,而该产业规模上亿。有悲观的观点认为,在智能手机时代,人们已经没有隐私可言了。
第2页:最可怕的是:毒藏在云端
第3页:用户该如何防范?
第5页:附:窃取隐私APP名单
您可能也感兴趣:
官方微博/微信

每日头条、业界资讯、热点资讯、八卦爆料,全天跟踪微博播报。各种爆料、内幕、花边、资讯一网打尽。百万互联网粉丝互动参与,TechWeb官方微博期待您的关注。

想在手机上看科技资讯和科技八卦吗?
想第一时间看独家爆料和深度报道吗?
请关注TechWeb官方微信公众帐号:
1.用手机扫左侧二维码;
2.在添加朋友里,搜索关注TechWeb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