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科技资讯 观点

上市公司改名,科学还是玄学?

雪豹财经社|来源

瀚星 | 作者

不提供二次转载

改个名字,就好像重获新生。为了取一个好名字,上市公司的高管们颇费踌躇。

有的是为了追风口。6月15日,成立7年有余的映客正式更名为映宇宙,大张旗鼓吹响向元宇宙进军的号角。发布会期间,公司股价一度上涨近13%,当日收盘涨6.77%。

有的是为了甩包袱。6月22日,主要从事三四线城市K12教育的港股上市公司天立教育,正式改名为天立国际控股。但资本市场并不买账。改名生效当日,公司股价下跌2.48%,并在随后的两个交易日分别下跌11.02%和2.86%。

据港交所披露,截至2022年6月27日,港股年内共有106条公司名称变更公告及通告,涉及70多家上市公司。A股方面,据东方财富统计,截至6月23日,除“戴帽”“摘帽”等被动更名外,年内主动更换证券简称且已生效的上市公司有33家。

改名的目的是“改命”,但在理性与狂热并存的资本市场,没人能百分之百猜中结局。

战略还是玄学

在投资者眼中,上市公司的名字就像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,是对公司核心业务的呈现。改名可能意味着公司战略方向的重大调整。

苹果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,鲜为人知的是,如今将iPhone、iPad、Mac、AppleTV等智能硬件一网打尽的苹果公司(Apple Inc.),在15年前的名字曾是苹果电脑公司(Apple Computer,Inc.)。2007年的名字,显然已无法准确描述今天的苹果。

元宇宙的热潮袭来,也有不少上市公司通过改名的方式,向外界传递改弦易辙的信息,但资本市场反应不一。

2021年10月28日,成立已逾17年的Facebook正式更名为Meta,完成了战略转型的最后一步。扎克伯格在Facebook Connect上表示:“从今天起,我们首先是元宇宙公司Meta,而不再仅仅是社交平台Facebook。”

Meta此番改名,虽然让元宇宙概念爆发式闯入公众视野,却没能带火自己的股价。Meta改名当天,资本市场反响并不热烈,收盘时股价仅上涨1.51%。

但同样靠更名乘上元宇宙风口的映客,股价一度上涨近13%。雪豹财经社获悉,映客CEO奉佑生在谈到改名初衷时称,此举是为了改变人们对映客“跟直播关联很深”的固有印象,公司其实已布局社交、相亲等多元产品矩阵。“在今天的时间点看,映客已无法完整代表集团对外的品牌形象,这也是为什么要改名为映宇宙(的原因)。”

A股上市公司改名的现象同样屡见不鲜。

雪豹财经社选取了2000年至今部分发生过名称变更的上市公司案例(详见下表),其改名原因涵盖战略调整、强调主业及业务边际拓展等。虽然改名原因都有迹可循,但资本市场的反应大相径庭。

1

2020年6月22日,中国国旅发出更名公告后的首个交易日,股价下跌3.49%。在更名生效的6月29日,慢了半拍的资本突然入场,中国国旅股价在29日、30日两天连续涨停。

上市公司改名,究竟是科学还是玄学?

改名容易改命难

上市公司的更名潮,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-2000年的美股互联网泡沫时期。

1995年8月9日,成立不到16个月的网景(Netscape)在纳斯达克上市,发行价14美元,开盘后仅一个交易日便飙升至71美元。网景股价的疯涨,是那个年代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公司追捧的一个缩影。

为了与互联网挂钩,许多新上市公司打起了名字的主意。有的在公司名称后加“.com”,有的在公司名称前加“i”或者“e”。

2000年2月,宠物用品线上零售商Pets.com在美股上市,其产品与社区宠物商店和超市高度重合,且不具备相应的物流运送能力。虽然持续盈利能力存疑,但在“.com”的光环下,这家仅运营了一年、总收入不到600万美元的公司,在IPO中融得8250万美元,估值超3亿美元。

仅仅9个月后,Pets.com便由于其商业模式的种种短板导致持续亏损,不得不申请破产。

1999年5月上市的互联网玩具销售商eToys,经历了与Pets.com类似的命运。上市前,该公司最近一个财年亏损2860万美元,但凭借头顶“e”的高帽,eToys上市当天,股价由20美元飙升至78美元,市值最高时超过了当时全美最大的玩具经销商、已有52年历史的玩具反斗城。

但eToys的疯狂仅持续了一年左右。2001年,其股价跌至不足1美元后从纳斯达克退市,并在一个月后宣告破产。

普渡大学的3位学者研究了在1998年和1999年改名,加入互联网潮流的63家公司。通过测算这些公司在名称变更前后5天的股价变化,发现已更名公司的股价在这10天时间里,上涨幅度比同类公司高出125%,即便它们的核心业务与互联网毫无关联。

互联网泡沫在2000年前后破裂,但改名“蹭热度”的现象并未消失,并在区块链热潮中制造了新的高峰。

2017年12月21日,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饮料公司长岛冰茶(Long Island Ice Tea),宣布将更名为长区块链公司(Long Blockchain Corp.),并宣布在继续生产非酒精饮料产品的基础上,探索向区块链技术转型。

改名当天,该公司股价应声上涨约200%,一路从改名前的2.5美元涨至9.49美元。但由于迟迟无法公布具体的转型计划,长区块链公司的股价在次年2月回落至3美元左右,并于当年4月从纳斯达克退市。

为了“塑造耳目一新的企业形象和身份”,港股上市公司坪山茶业在2016年年底宣布将公司更名为区块链集团有限公司,英文名从Ping Shan Tea Group Limited更改为Blockchain Group Company Ltd。

这家卖茶叶的区块链公司股价长期低于一港元,资本市场对其改名一事没有提起多少兴趣。2021年8月10日,该公司从港交所退市。

更早之前的2015年5月10日,以房地产为主业的A股上市公司多伦股份宣布改名为匹凸匹,立志要做中国首家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。此举被市场调侃为“史上最强P2P翻译”。尽管在公告改名后的第二天,匹凸匹便收到了上交所的问询函,但资本市场依旧为之疯狂。自当年5月11日起,匹凸匹连续6个交易日涨停。

投资者对公司名称的痴迷和疯狂有时显得匪夷所思。2016年,由于川普当选美国总统,川大智胜涨停;2022年,北京冬奥会期间,被解读为“远远望着谷爱凌”的远望谷涨停。

上市公司仅仅想靠改名来“改命”,恐怕是天方夜谭。

流水的业务,铁打的巨头

用玄学解读资本市场的现象并不罕见。

2021年10月,Facebook更名Meta前一周,国盛证券发布了一份名为《天干地支在择时中的应用初探》的研报,结合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和五行学说,对不同年份的股价涨幅进行分析。

2

图片来源:国盛证券研报

但无论是出于战略调整的考虑,还是单纯地蹭热度、炒概念,改名即使在短期内获得资本市场的正向反馈,也很难给公司带来长久的收益。

事实上,很多公司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,在开疆拓土和主营业务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坚持不改名。1998年创立的腾讯正是如此。

24年来,腾讯从社交产品QQ起家,一路将业务拓展至电信增值服务、自研/代理游戏、网络广告、在线视频、金融科技、云业务等。

2004年,腾讯发布在港交所上市后的第一份年报。彼时,腾讯营收的双轮驱动是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、互联网增值服务。而在腾讯的2021年年报中,网络广告的营收占比从上市之初的5%提升到了16%,各项增值服务被整合后,占比从17年前的94%收缩至52%,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占比则达到了31%。

3

今年5月公布的2022年Q1财报中,同样隐藏着腾讯未来的换挡意图:游戏出海、押宝视频号、探索元宇宙,每一个动作都是在尝试突破新的战略边界。

但频频换档的腾讯,上市18年来从未改过名字。

比腾讯晚成立一年的阿里巴巴,同样经历了频繁的业务扩张和调整。

阿里巴巴由to B业务起家,之后依靠淘宝与天猫的to C业务积累用户资源。2009年阿里云成立,2013年菜鸟网络创立,2014年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集团正式成立。随后,阿里巴巴又孵化了钉钉、口碑、飞猪等新业务。

在阿里的财报中,中国商业、国际商业、本地生活服务、菜鸟、云业务、数字媒体及娱乐等业务,各自占有一席之地,每一个都是阿里巴巴的业态,却无一能够替代阿里巴巴的名号。

流水的业务,铁打的巨头,公司是否更名并无优劣之分。无论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如何变化,藏在汹涌暗流之下的商业版图,才是企业真正的命脉。

官方微博/微信

每日头条、业界资讯、热点资讯、八卦爆料,全天跟踪微博播报。各种爆料、内幕、花边、资讯一网打尽。百万互联网粉丝互动参与,TechWeb官方微博期待您的关注。

↑扫描二维码

想在手机上看科技资讯和科技八卦吗?

想第一时间看独家爆料和深度报道吗?

请关注TechWeb官方微信公众帐号:

1.用手机扫左侧二维码;

2.在添加朋友里,搜索关注TechWeb。

手机游戏更多